首页
本馆概览
新闻快讯
临展介绍
馆藏荟萃
展馆介绍
建设历程
社教活动
视频点播
服务指南
馆藏荟萃 |  
文物小故事之一

红色缎绣吹箫引凤图门帘 清  (何月馨)

“吹箫引凤”的典故出自西汉刘向《列仙传》,相传春秋时期,有萧史者善吹箫,能致白鹇于庭,秦穆公有女儿名叫弄玉,对萧史有倾慕之情,穆公遂以弄玉妻之。萧史每日教弄玉吹箫作凤鸣,伉俪和美。一日,音感凤凰,从天而降,萧史乘龙,弄玉跨凤,偕同飞升。因此人们以“乘龙快婿”代称女婿,并把“吹箫引凤”、“龙凤呈祥”作为美好婚姻的象征。

此件门帘以红色缎作底,画面右上方绣骑凤吹笙的弄玉,中为乘龙持箫的萧史,右下方是立于凤台之上的秦穆公,其间缀以祥云和蝙蝠,一派祥和美好。将此图案用于家宅门帘,象征对婚姻美满、家庭幸福的祈愿。

 

妇女养蚕缫丝织锦图通草画 清   (何月馨)

本套画纸为通草纸,是用通脱木(别名通草)的茎髓加工而成,纸面细腻、质感丰富,在其上以水彩作画,往往呈现出亮丽、立体的效果,又因其价格低廉、方便携带,因而成为19世纪广东地区流行的外销画纸张。

丝绸历来是出口贸易的大宗商品,将丝绸的制作过程绘制成图,是西方人十分感兴趣的内容。本套画纸共12幅,以流程图的形式绘制了清末妇女采桑、养蚕、选茧、缫丝、刺绣的全过程,是当时家庭蚕丝业的反映,从中亦可看出,直到晚清,在丝织业为代表的农业家庭手工业中,女性依然占据着主体地位。

 

粉彩耕织图瓷板 民国   (何月馨)

馆藏粉彩耕织图瓷板共四幅,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农经济时代“男耕女织”的生产场景。因采用粉彩工艺,在釉上彩绘时掺加白色的彩料“玻璃白”,具有乳浊效果,画出的图案可以发挥渲染技法、呈现出粉润的艺术效果。

耕织图是我国古代描绘耕种、养蚕、纺织等农业生产活动的系列图谱,其“图绘以尽其状,诗文以尽其情”,起着普及农业生产知识、劝课农桑的教化作用。耕织图最早出现于南宋初年,历代传承尚农、重农的政策,多以皇室的名义摹绘或修订耕织图,以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。清代以来,耕织图逐渐扩散到民间,成为风俗画的题材之一,也是我们研究古代农桑生产活动的形象资料。 

 

红色缎绣百子图帐 清   (单英芝)

该幅清代红色缎绣百子图帐,长210厘米,宽154厘米,以红色缎面为底,所绣100个儿童或嬉戏、或舞龙、或作戏曲人物状,形态各异,生动活泼,栩栩如生,为当时同类作品中工艺品质上乘之佳作。

百子图,又称百子迎福图,是中国传统纹样题材,有着特定的含义。“百子”的典故最早出自于《诗经•大雅》—“文王孙子,本支百世,凡周之士,不显亦世”。相传周文王有百子,周朝建立后,周王分封百位儿子到封地为王,家国天下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,因而周文王有百子被认为是祥瑞之兆。自古以来,上至皇亲贵族,下到普通百姓在祈求子孙兴旺、福寿绵长的美好祝愿时通常以“百子”来表示。此题材因此也成为婚庆嫁妆、祝寿贺喜、阖家和美等物品上的流行题材。

“百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大或者无穷,在祝福时有把圆满发挥到极致的意味。

 

铜胎画珐琅杨家将故事圆盘 清   (单英芝)

此盘中心开光,外圈装饰有花鸟、蝴蝶纹样,是中国传统工艺装饰特点。开光部分绘有传统故事题材穆桂英挂帅出征图。北宋长期受困边患,朝中有“杨家将”英勇抗敌,保家卫国。传说穆桂英有神女传授的神箭飞刀之术,和杨宗保成亲后,与“杨家将”一同出战,英勇杀敌,屡建战功。尤其在“大破天门阵”战役中,穆桂英挂帅,大破萧太后亲率的辽军主力,重挫辽军,使辽军此后不敢南侵。穆桂英的英勇事迹为后世广为颂扬,其巾帼英雄形象经过几百年的文艺创作早已家喻户晓,深入人心,也是装饰艺术品中的常见的传统人物形象。

画珐琅工艺源于15世纪的欧洲,16世纪传入中国,以其色彩鲜艳、富丽华贵而深受皇家喜爱。清朝在北京及广州均设有专门的画珐琅作坊大量生产,其作品逐渐呈现出中国的审美趣味。此作品应用外来工艺,结合中国传统故事题材,形式与内容相映成趣。

 

何香凝菊花图轴 1944年  (张晶晶)

这幅《菊花图》是何香凝画于1944年的桂林,为题赠给柳非杞的礼物,由两人共同的好友柳亚子题跋。何香凝所绘菊花笔致圆浑细腻,色彩雅逸,意态生动。菊花在傲雪寒天仍可盛放,何香凝以菊明志,表现了革命者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仍顽强抗争的斗志。柳亚子与柳非杞的题跋分别记录了此画所得之不易与后来之归所。

由柳亚子题跋我们可知1941年至1944年间何香凝、柳亚子等民主进步人士为避战火颠沛流离的过程,同时可知柳亚子好友柳非杞因十分喜欢何香凝的画作,曾多次诚意求画。此幅画被柳非杞视作何香凝倔强个性与坚贞气节的代表,又因上具柳亚子题跋,是何、柳二人诗画唱和之作,价值颇高。1947年柳非杞旅居苏州期间,将其赠与友人以示纪念。此段流转过程也被柳非杞记于留白处。至此,此幅作品的整个流转过程均得以完整呈现。

 

毛南族瓶花对凤纹织锦 20世纪  (吕梦雅)

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22个山地民族之一。毛南锦主要流传于广西环江一带,为丝棉合织锦,质地厚重,色彩艳丽。这件毛南族瓶花对凤纹锦,四周拼缝深蓝色棉布,中间由两幅窄锦拼接而成,采用金黄色、褐色丝线作纬线织出底纹,丝线光洁亮丽,搭配纹样中的黑色,对比效果强烈;主纹样为对凤瓶花纹,用小梭挖织,中间织有一条饰带,为“卍”字不到头纹,寓意天长地久。对凤瓶花是毛南锦的典型纹样,造型生动古朴,富于艺术性。

 

傣族龟背鸟纹锦 20世纪  (吕梦雅)

傣族织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代,由于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的不同,傣锦分为两大类:一是以西双版纳为代表的傣锦;二是以德宏为代表的傣锦。此件傣族织锦产于西双版纳地区,采用棉线织成,通经通纬织花。历史上该地区地理位置闭塞,较少受汉族丝织工艺的影响,因此艺术风格更具有本民族特征。

该锦配色以传统的红、黑、白三色为主,红色作底,白色包边,色彩明快,图案富丽堂皇。龟背鸟纹是典型的傣锦纹样,菱形框架形似乌龟背,以对称的方式在上下两端织水鸟图案,形象生动,是傣族滨水而居的生活写照。

 


苗族凤鸟纹织锦围腰 20世纪 (吕梦雅)

苗族在我国分布广泛,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较大,苗族织锦材质多样,包括丝织锦、棉织锦、丝棉交织锦、棉毛交织锦、麻毛交织锦等;苗锦用途广泛,使用最多的地方是用于服装服饰。

馆藏苗族凤鸟纹织锦围腰,为苗族妇女的服装配饰,围系于裙外,腰部及两侧为黑色棉织布,中间为彩色棉织锦。图案采用菱形框架,上下对称结构,中心为八角星纹,四周以具象化的凤鸟纹环绕,外侧是简笔化几何形的凤鸟纹。苗族传说中鸟与人类起源有关,因此鸟纹在苗族织绣中非常多见,底部三道锦条反映就的是凤鸟与人的故事,充满神秘气息。

苗族织锦 20世纪  (吕梦雅)

采用黑白或蓝黑两色丝线织成,锦的正背两面纹样相同而颜色互异。图案以连续菱形为主要结构,内部填充飞鹭、游鱼、八角花、寿字纹、几何纹等,纹样细腻丰富,一般与棉布搭配,用于制作背带。

这三件苗族织锦为丝织锦,产于贵州凯里舟溪一带,经纬线均为极细的丝线,经密极高,达到每平方厘米经纱60根、纬纱90根的水平。锦面细密有光泽,质感轻柔,精巧绝伦,此类锦为苗锦中最精者。